&esp;&esp;毕竟这些人有可能是未来的同科,未来的同僚,自然有结交往来的必要。
&esp;&esp;而如今太学公认的大才子,叫司马光,字君实。
&esp;&esp;此人才华横溢,从小就是神童,七岁时不仅能背诵《左氏春秋》,还能为家人陈说其大意,远近闻名,此后更是好学不倦,到了不知饮渴寒暑的地步。
&esp;&esp;这些是可以确定的,至于最著名的“破瓮救友”,即司马光砸缸的故事,是否为真,反倒要打一個问号。
&esp;&esp;因为同辈的文人和相隔较近的后辈,在赞扬司马光的事迹时,统统没有提及到这件事,直到南宋时期,司马光都死了一百多年了,破瓮救友才开始大规模地传颂,以致于后来被记录到了宋史中。
&esp;&esp;如此就有了猜测,由于后面对于新旧两党的历史定位,借破瓮救友的编造,对司马光进行别有寓意的褒奖,是很有可能出现的事情。
&esp;&esp;所以这件后世家喻户晓的故事,还真的有可能是又一个后人编造的谣言。
&esp;&esp;无论如何,司马光的才华都是无可置疑的,历史上于宝元元年,即二十岁的时候,就高中进士。
&esp;&esp;但这个世界,首先没有宝元这个年号,相对应的是泰定五年,其次在那一年,司马光之母不幸去世。
&esp;&esp;历史上,他的母亲是考完进士当官后一年病逝的,现在则提前了些,而这一提前,就让原本已经考过了第二场省试,且取得了第五名好成绩的司马光,回家守孝。
&esp;&esp;一守孝,就是三年。
&esp;&esp;三年之后,司马光的父亲又去世了。
&esp;&esp;双亲的相继去世,让这位年轻的才子悲痛万分,但在居丧期间,他又把把悲痛化作了发奋的动力,写了《十哲论》《四豪论》《贾生论》等诸多文章,受到了士林的一致赞许。
&esp;&esp;就连花费十五年时间,才与一众馆阁才子编撰完《唐书》的狄相公,都称赞其有修史之能。
&esp;&esp;如今致和三年,即将召开新一届的科举,各方一致认为,司马光只要不发挥得过于失常,进士之位是板上钉钉,甚至高中状元,也有很大的可能。
&esp;&esp;因为殿试上,官家显然会重视这位至诚至孝的才学之士。
&esp;&esp;所以眼见司马光出现,不少学子默契地朝着那里挤去,就想要这个前途无量的同窗记住自己。
&esp;&esp;若能在对方飞黄腾达之前结下交情,那可比同科的友谊还要坚固。
&esp;&esp;“嘁!”
&esp;&esp;公孙彬眼中露出不屑,包默成也转过头去。
&esp;&esp;唯独狄知远仔细观察了一下凑进去的那些人,发现好几个之前在太学里面高谈阔论,抨击爹爹专权的,嘴角微微一勾。
&esp;&esp;正在这时,伴随着一阵欢呼,此次热闹的主角张宗顺走了出来,对着四方作揖:“诸位同窗,在下有礼了!”
&esp;&esp;众人轰然,纷纷行礼,齐声称:“张先生!”
&esp;&esp;等到场中渐渐安静下来,张宗顺环顾这些同窗及同窗的子侄们,露出回忆与感慨之色,顿了顿道:“天圣二年,我入国子监进学,那时国子监的学子共两百一十八人,许多人的姓名我至今还记得……”
&esp;&esp;他真的开始一个个报出姓氏名讳,表字年龄。
&esp;&esp;大伙儿无论是年轻的十多岁少郎,还是成年的二三十岁学子,都专注着听着这位国子监的传奇人物,回忆过往。
&esp;&esp;当那一个个赫赫有名的同窗,从这位口中娓娓道出,众人不禁露出惊色。
&esp;&esp;就连狄知远和公孙彬都对视一眼。
&esp;&esp;他们俩人的父亲,居然与这位也是同窗,听着那着重强调的语气,指不定还有交情?
&esp;&esp;事实上,张宗顺今年尚且未过四十,在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的科举风潮里,其实并不算年纪很大。
&esp;&esp;只不过由于当年张耆身居枢密使,这位嫡孙早早就入了国子监,结果现在还赖着不走,就实在过分了。
&esp;&esp;但他真要走了,大伙儿又感怀起来,还有的泪洒当场。
&esp;&esp;不舍的不是张宗顺,而是自己逝去的青春。
&esp;&esp;“唉!”
&esp;&esp;“此后走走留留,国子监总计也在两百人上下徘徊,直到范公改制,太学成立,同窗才越来越少,令人扼腕!”
&esp;&esp;“然我今日结业,并非因国子监生源不济,而是诸位既称我为先生,此行愿为先生,往州县劝学育才,共兴国朝!”
&esp;&esp;听到这里,就有人问了起来:“先生欲往哪家书院?”
&esp;&esp;张宗顺毫不迟疑地回答:“河西府学!”
&esp;&esp;众人顿时动容。
&esp;&esp;河西府学,本是天圣二年状元郎宋庠,在田州任知州时所创办,为的是教化番民。
&esp;&esp;在初创时,十分简陋,教学人员也只有宋庠等寥寥数人可看重用,所幸应付番人还是足够了。
&esp;&esp;如今河西收服,也有十八年了,经过历任知州的扩建,河西府学的规模日渐庞大,终于有了“西北学宫之首”的赞誉。
&esp;&esp;但听着固然好,北方的文教却是整体落后于南方的,西北更甚。
&esp;&esp;再加上随着国朝越来越强盛,河西的条件比以前好了,但其他地区的条件也比以前更好了。
&esp;&esp;所以至今河西府学的学正、学录、监院等职务,都还只能在当地招募,外路人很少愿意去。
&esp;&esp;张宗顺居然愿意去那里任职,顿时令不少人肃然起敬,其中就包括三小只:“张先生大义!”
&esp;&esp;也令有些人嗤之以鼻,觉得这位曾经的枢密使嫡孙,真是越活越回去了,还不如死皮赖脸地留在国子监呢!
&esp;&esp;“诸位,望来日再相会!”
&esp;&esp;张宗顺却不再顾及这些,声音愈发清晰,语气更是带着一股平静与自信,再度作揖,转身离去。
&esp;&esp;“我要去送行!”